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学术成果

“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布局、结构调整管控机制研究

作者: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4-16

在我国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利用国内外公开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了并总结了在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配置特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第一、二、三产业就业规模依次增加的新阶段,但就业结构偏离度较大,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数量相对不足,市场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第二,大学毕业生中大专生比例下降,本科和研究生比例上升,学历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需求拉动特征,但结构调整的速度快于市场需求,造成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内部挤压式就业困难。第三,大学毕业生中文、理科比例基本稳定,引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问题不是学科比例失调,而是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岗位的技能需求还存在一定矛盾。第四,大专院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比例显著上升。第五,我国大学学历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低,各产业就业人员中大学生数量仍然偏少,支撑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学历人才更是缺口极大。第六,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地区分布更加分散,且就业身份集中度较高,行业和职业分布的不均等程度有所降低,但职业分布的集中度大于行业分布,第三产业中的事业类单位就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就业比例偏低,学历越高就业分布的不均等程度也越高。

本文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第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就业偏离度较大,就业人员相对不足,所以高等教育应该将二、三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作为未来高等教育人才配置的主要方向,实现研究型教育与技能型教育的分离。研究型教育主要着眼于提高国家产业长期竞争力,以培养创新型的科研人员为目标;技能型教育则主要着眼于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以培养能熟练操作的技术人员和中低层管理人员为目标。

第二,针对学历结构调整的速度过快造成内部挤压式就业困难的问题,应该结合学科结构调整策略,在总体上缓慢增加文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考虑细分专业的结构调整,化解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岗位技能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要重点关注大专、民办院校培养质量,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第三,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改善毕业生在地区间的配置状况,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引导更多研究生和本科生到西部、到高端人才紧缺的地区就业,缓解高学历群体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压力。针对大学生就业身份高度集中的特征事实,高等教育机构应尽快提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指导工作的水平,引导和帮助大学毕业生更多地实现自主创业。

第四,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业、职业集中特征,可以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技能培养以及劳动市场制度建设等手段,引导大学毕业生选择更加广泛的行业和多元的职业,尤其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原始创新意识,开展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逐步扭转新型产业结构背景下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第五,我们认为目前更为重要的是,应当认真思考中国已经积累的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到底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应当如何发挥这一高层次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不能一味地责备扩招,美国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也进行过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并存在明显的知识失业现象,但通过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使用这一相对低廉、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为成为今天这样的创新大国提供了巨大动力。事实上,多数发达国家取得今天的成就都与早期的高等教育扩展不无关系。

注:本文为中心课题组承担教育部《“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布局、结构调整管控机制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的内容摘要。